煙花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將瀏陽打造成“世界煙花文旅之城”
深入實施煙花進城市、進景區工程
加大花炮人才培養力度
……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開幕。
瀏陽籍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董事長張學武積極建言獻策,向大會提交了8件建議。這些建議中,跟往年一樣,有一條建議與瀏陽花炮產業發展息息相關——《推動傳統花炮產業創新發展 煙花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這已經是張學武連續第4年為花炮產業發聲。
2019年,瀏陽日報開設了“我請‘瀏代表’捎句話”專欄,收集來自瀏陽人民的“金點子”“好建議”,推動花炮產業發展每年都是呼聲最高的議題。為此,張學武每年都會精心準備一份推動花炮產業發展的建議帶上全國兩會,今年也不例外。
“世界煙花生產基地”向
“世界煙花文旅之城”蝶變
瀏陽日報:作為一名食品行業的企業家代表,您為什么連續四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有關煙花爆竹的建議?我們還注意到,您在今年的建議中,將花炮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了。在您看來,兩者之間有何關聯?
張學武:我堅持為花炮產業發聲,不僅是因為一份家鄉情結,更重要的原因是花炮產業是湘贛邊區域的傳統富民產業。據我了解,僅在我們瀏陽,就提供了就業崗位約30萬個,年發放農民工工資100余億元,有力支撐了瀏陽從貧困縣邁進百強縣,有效助推了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
前不久發布的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瀏陽花炮產業,正是落實這一要求的生動實踐,也將給全國其他縣市發展“一縣一業”提供參考。
瀏陽日報:近年來,瀏陽全力推動傳統花炮產業轉型升級,文旅轉型是其中一種很好的方式。您在建議中提出要加快建設“世界花炮之都”,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著力推進?
張學武: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適逢冬殘奧會開幕,瀏陽焰火再一次在“鳥巢”上空精彩綻放。煙花與創意設計、人文藝術的交相輝映,展現出了瀏陽煙花的無窮魅力,我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瀏陽人,倍感振奮與自豪。
我認為,要加快建設“世界花炮之都”,首先要抓住舉辦重大節慶焰火表演與花炮文化節等行業活動的契機,促進煙花與創意設計、數字技術、媒體藝術等領域深度融合;
其次,要促進瀏陽花炮產業鏈資源與瀏陽河、瀏陽城、瀏陽景進行創意連接、深度融匯,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國煙花樂谷”,加快建設煙花爆竹展示中心等專業會展項目和煙花劇場、煙花主題公園等特色文旅項目,推動瀏陽從世界煙花生產基地向世界煙花文旅之城轉型蝶變。
同時,要加快建設瀏陽花炮產業研究院,搭建花炮產業公共科研平臺,加強花炮產業基礎研究和共性科技難題攻關,提升產業安全環保水平。
瀏陽日報: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新階段“三農”工作就是抓鄉村振興。在您看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如何用煙花文旅這個支點來撬動鄉村大發展?
張學武:特色小城鎮建設,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我建議在小城鎮里建設花炮文化主題公園,打造小型煙花體驗基地,體現互動性,開發婚慶、生日、聚會等主題焰火定制等體驗式項目,推出煙花+時尚秀、煙花+科技秀、煙花+光影秀、煙花+非遺秀、煙花+音樂秀等焰火表演形式。通過這些文旅項目,助推鄉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深入實施煙花進城市、進景區工程
加大花炮人才培養力度
瀏陽日報:唯奮楫者先,唯創新者強。煙花爆竹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您認為要推動 花炮產業創新發展,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張學武:我認為要深入實施煙花進城市、進景區工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案例。要深化與國內外知名景區景點合作,實現“煙花小鎮”文旅項目在景區的落地,打造大型煙花實景表演、小型創意音樂煙花表演等煙花文旅項目。在景區設置“煙花小屋”,創新“煙花新零售”模式,打造零售終端一站式城市煙花消費體驗館,打通線上營銷與線下經營,提升煙花品牌形象,引導消費習慣,促進日常消費。
安全環保是煙花爆竹產業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要繼續加大對煙花爆竹產業安全、環?萍紕撔路矫娴姆龀,尤其是對安全、環保技術創新重點項目、城市煙花自動化產業項目、智能制造重點項目以及小產品生產企業給予支持,有力推進花炮產業綠色、安全、環保發展進程。
瀏陽日報:人才興旺是產業興旺的基礎,作為一名企業管理者,您認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提升花炮產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張學武:我建議要建立優秀人才評價鑒定和表彰獎勵機制,在“十四五”期間,表彰獎勵一批科研創新人才、安全管理專家、焰火藝術大師和現代管理精英等,提高人才在煙花行業的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
優化職稱評審標準,協調人社管理部門、職稱評審單位、相關行業協會等,因地制宜地制定煙花爆竹職稱評審標準,每年舉辦職稱申報、職業技能培訓班,組織職稱申報專場,暢通人才培養和晉升通道;
充分挖掘湘贛邊現有的人才資源,建立湘贛邊人才信息庫,成立一支高質量的后備人才隊伍,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建立相互聯系機制,吸引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進入,鼓勵創新創意、交流技藝,為產業發展添磚加瓦。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